
未來我國汽車線束行業競爭將呈現兩極分化態勢。隨著整車制造商對線束產品的要求持續提升,市場準入門檻將顯著提高。一方面,規模較小、研發能力薄弱的企業將面臨產品升級和成本管控的雙重壓力,市場空間將被逐步擠壓。另一方面,頭部企業將憑借技術積累、規模優勢和穩定的客戶關系,有望通過以下路徑擴大市場份額:一是持續加大研發投入,提升高壓線束、智能線束等高端產品競爭力;二是深化與整車廠的戰略合作,構建更穩固的供應鏈關系;三是通過產能擴張和工藝優化進一步降低成本。這種分化發展將推動我國汽車線束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,最終形成強者恒強的市場格局。
未來,我國汽車線束行業發展前景依舊廣闊,主要受益于三大核心驅動因素:首先,從市場空間來看,我國汽車保有量雖然突破3.5億輛,但人均保有量仍顯著低于發達國家水平,與美國等成熟市場相比存在明顯差距。這一結構性差異意味著我國汽車市場遠未達到飽和狀態,隨著汽車產業的持續發展,將為汽車線束行業帶來穩定的增量需求。 其次,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(新能源新車銷量占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比率)達到40.9%,仍有較大提升空間。在“雙碳”戰略持續推進、政策支持力度不減的背景下,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有望不斷提升,對汽車線束市場需求仍將快速放量。 最后,汽車產業已進入全面智能化時代。隨著汽車智能化配置快速普及,單車搭載的攝像頭、激光雷達等傳感器數量將大幅增加,顯示屏尺寸和數量也將持續提升。這些智能化升級使得汽車網線結構日益復雜,大大增加了車輛中的線束用量和長度。隨著智能化持續深入,汽車線束將迎來更大發展空間。 輕量化轉型將成為汽車線束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未來,我國汽車線束行業將呈現兩大重要發展趨勢: 一、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將持續推動汽車線束轉型升級。隨著電動化進程的不斷深入,高壓線束市場需求將保持強勁增長態勢,其市場規模占比將不斷提升。這一趨勢將促進企業加大在高壓線束領域的研發投入,推動產品性能和技術水平的全面提升。 二、輕量化轉型將成為汽車線束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。隨著汽車電子化、信息化快速發展,車內電子設備數量顯著增加,導致電氣布線系統日趨復雜。這一趨勢使得傳統汽車線束面臨挑戰:線束重量增加不僅推高整車制造成本,更直接影響車輛續航表現和能耗水平。在此背景下,輕量化技術創新成為行業突破的關鍵路徑。2020年由工信部指導、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修訂編制的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.0》規劃了到2025年、2030年、2035年我國汽車輕量化分階段目標。在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.0》政策引領下,我國汽車線束行業將不斷向輕量化方向轉型。通過優化導線結構設計、推進薄壁化工藝以及研發新型輕質材料等技術路徑,行業將實現產品重量顯著降低和性能持續提升。 汽車線束國產化進程正在加速推進,未來集中度將提高 全球汽車線束市場呈現顯著的高度集中特征,2021年CR3超過70%,其中日本矢崎以30%左右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一。與之相比,我國汽車線束市場競爭格局相對分散,尚未形成具有壟斷地位的龍頭企業。當前我國汽車線束市場主要由日本矢崎、住友電氣、德爾福等外資企業主導,這些跨國集團憑借其成熟的研發體系、穩定的供應鏈網絡以及與跨國車企的戰略合作關系,占據著中高端市場的主要份額。值得關注的是,我國汽車線束行業的國產化進程正在加速推進,主要受以下因素驅動: 其一,滬光股份、天海電氣等本土領先企業充分發揮本土化優勢,通過優化生產流程和區域供應鏈布局,構建了具有競爭力的成本管控體系,同時能夠提供更高效的本地化服務,在性價比和服務響應方面形成顯著優勢。這些優勢有效促進了國產替代進程:成本優勢使本土產品具備更強的價格競爭力;快速響應能力更好地滿足車企的即時需求;近距離服務便于開展深度技術合作;區域供應鏈保障了供貨的穩定性與及時性。這些差異化優勢正是國產線束企業實現進口替代的關鍵支撐。 其二,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,國內廠商憑借對本土市場的深刻理解,與比亞迪、蔚來、理想等自主新能源車企建立起深度合作,率先完成高壓線束、智能線束等新產品的配套開發。 其三,汽車國產化水平正在不斷提升,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由2020年的38.4%上升至2023年的56%。這種結構性變化直接帶動了本土供應鏈的崛起,為汽車線束國產替代注入強勁動能。